海南租车
全国统一预定热线:400-636-0907(免长话费)
24小时热线:0898—66287008 66287009
 
 

海南交通全提示

 驾车出游必备指南
 不容错过的路边美景
 海南租车必看
 畅想自驾游,请到海南来
 江苏自驾到三亚旅游攻略
 海南租车提醒
 老土了?去海南只看海???
 高颜值、有内涵!来海南这些…
 冷空气来袭!一起去打卡这五…
 秋季宜出游,是时候去趟“山…
 说走就走!这份大三亚“红色…
 周末还在百无聊赖没地方去吗…
 三亚旅游业不断在“新”字上…
 三亚这十年
 喜迎二十大 | 这十年,三…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精彩瞬间
看我大海南18般“武艺”,这些高手在民间!

  时间:2018-1-17 11:48:00

海南岛上有很多民俗文化,其中也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像小编这样的本地人也很少知道,更别说外地人了。跟着小编的步伐,来看看这些惊艳到你的海南民间艺术吧!

 

海南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来。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崖州民歌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把各地民歌传入崖州;二是移民迁入崖州经过长期共处,形成了崖州的乡音方言,民风民俗,随之便演化或产生语言通俗、乡音浓重、又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临高木偶戏

 

临高木偶戏,是古老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黎族、苗族民歌

 

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差不多男女老幼都会唱,特别在喜庆的日子里,唱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平日的生产劳动中,也会即兴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 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

 

黎族、苗族舞蹈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儋州山歌

  

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美称,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儋州置郡前后,民歌就开始流行了,尤其是在唐、宋年代更为盛行。 儋州民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几乎都是顺手拈来,随口而出。“一人歌起众人应,一人歌止众声停”。(儋州志)载:“春则秋千,会邻峋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

 

临高哩哩美

 

 

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哩哩妹”。临高“哩哩妹”渔歌是渔家男女老少生产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谣,汉子撒网捕鱼情不自禁地开口来一段,渔姑补网,都哼唱“哩哩妹”解除疲劳,男女年轻人常以“哩哩妹”调情。在中国民歌中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方军歌

 

军歌,乍一看字眼,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部队里士兵们常唱的那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之歌,其实不然,此“军歌”非彼军歌。“军歌”,是海南民歌中的一种,是海南省西南沿海三市一县以汉九龙县地(今东方市罗带、八所为中心区域)的10多万军语人口地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是用军话演唱的传统民歌。

 

“军歌”,顾名思义,就是用军话演唱的民间传统民歌。“军话”是古时候,从大陆流落来海南的军族、仕宦所留下的语言,他们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当地群众在唱民歌的时候,习惯用军话,以军话语音为准。

 

军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海南民歌的品种之一,它同黎族民歌、儋州歌汇成海南“歌海”三支主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军歌”不但有诉军谣,还有传统的演唱时节。据《昌化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由此可见,古时“军歌”已普遍出现青年男女对歌的场面。

 

竹竿舞

 

竹竿舞又叫打柴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文昌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源于元末明初,初时仅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期间表演。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撞击,丑角手拿彩扇,三人翩翩起舞。2007年7月22日海南“文昌盅盘舞”已被列入海南省海口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斋醮科仪音乐

 

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一种民间音乐。

 

海南岛的斋醮活动是中原道教天师道斋醮科仪的承传派生,传至海南后,与本土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汲纳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间信仰逐渐淡化。斋醮科仪的祭祀仪式及其科仪音乐也将随老道士的去世而失传,保护斋乐已经迫在眉睫。

 

海南鼻箫

 

海南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边棱音气鸣乐器,箫用鼻吹故称。吹孔设於管端节隔中央,流行海南岛黎族,黎族语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

 

海南八音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叮咚

 

 

凡是到黎寨的人,在夜里,人们听到一种有节奏的木头敲击声。听之,觉得其音雄浑粗犷,深沉悠扬。这就是黎家同胞喜欢玩要的一种古董老独特的乐器——叮咚。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

 

蛙锣

 

蛙锣是黎族铜锣中的一种,它既是宗教法器,又是信传工具和民间乐器,是黎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器物。黎族人将之视为贵重的珍宝,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威望的象征。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蛙锣,是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由于蛙锣保管和拥有方式的特殊性,使它较少为人所知,史料的记载也自然少了,更显出蛙锣的神秘与珍贵。

 

海南剪纸

 

民间剪纸在海南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1996年11月,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因民间剪纸的普及和成就,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我省的剪纸作品多次到岛外国外展出和比赛,把椰风海韵以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可以说,海南民间剪纸艺术是有着很好的历史传承和群众基础的,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黎族织锦

 

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产于海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

 

黎锦的特点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民间炭画像

 

澄迈县是炭画的发源地。走进澄迈县平常百姓家里,常会看到大厅里或挂有家长的大幅画像,或挂有已故亲人的遗像,这就是炭画像。 古代炭画是权贵家庭尊奉家长的象征,到近代,成了寻常人家追忆亲人的一种精神归属,随着传承和发展,炭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早期炭画作为一种营生手段,曾繁极一时。民国初期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市镇也十分发展昌盛,海口的吴壁华、澄迈的王法章都是已故的近代有名的炭画肖像画师。

 

总而言之,海南民间文艺形式多样、丰富,但大多处在保护的边缘。这些日益罕见的艺术文化是我们珍贵的财富,希望在未来这些难得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

相关评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
评论人昵称:
联系电话:
评论内容:

     

Copyright @ www.hainan365.com 海南租车网 版权所有.
海南蓝海自驾车有限公司 网站设计制作:蓝海网络
24小时海南租车热线:0898-66287008 0898-66287009 传真:0898-66287007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甸三西路16号市政花园A802 E-mail:web@hainan365.com
网络备案号:琼ICP备14001803号

海南旅游租车 海南自驾游 海南租车

  QQ咨询服务
  留言咨询服务

访客咨询